• <thead id="phy77"></thead>
    <sub id="phy77"></sub>

    <blockquote id="phy77"><del id="phy77"><legend id="phy77"></legend></del></blockquote>

      養生理論

      養生雜談



      ▲現代科學養生觀

      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社會適應以及順應自然幾個方面全面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不僅僅是指沒有生病或者體質健壯?!庇谑窍鄳奶岢隽恕叭S健身觀”的概念。三維健身觀是相互聯系的多個健康構成要素,以生理機能為特征的身體健康,以精神情感為特征的心理健康、以社會生活為特征的行為健康和以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自然健康。

      在現代醫學模式思想的影響下,許多衛生理論工作者提出一些想法,如:“生物—心理—自然—社會醫學模式”、“生物—心理—倫理—社會醫學模式”、及“多元醫學模式”等。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何魯麗說,“人類將追求心理、生理和社會環境的完全健康?!庇谑?,這種“四維健身觀”便提出來了,即追求“心理、生理、社會和自然的健身觀”。 

      健康是多種構成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單純的任何一方面的健康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健康,或者說是不健全的健康。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適應社會的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都是健康觀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們都是構成健康的要素之一。 

      ★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觀,是指生理與心理的平衡與統一;

      生理健康指人在生物學概念界定方面的健康,即機體完整和功能正常,身體素質,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平衡等,良好。

      生理健康是人體健康的基礎,也是現代科學養生觀首先要達到的目的,沒有生理健康,就很難做到心理健康,很難做到適應社會。所以人們在追求健康的更高標準時,生理健康必須作為一切高層次健康標準的基礎。

      但是在當今社會,僅僅把生理健康作為健康的標準,作為養生的唯一目的,就顯得這個標準太低,而且太片面了,在現代科學的健身養生觀念中應做到多個方面的協調健康,而不僅僅是指沒有生病或者體質健壯。

      心理健康是人體健康的關鍵,世界各國都在調查長壽老人的秘訣,發現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心胸開闊、性格隨和、心地善良、情緒樂觀。

      所以我們說,心理健康是人體健康的統帥,在一定條件下起決定性作用,這就是在同等生理條件、營養條件、生活作息、體育鍛煉、醫療保健和社會自然環境下,有的人健康常在,有的人病多命短的原因,除先天遺傳因素外和不可預知因素外,決定的因素就是心理因素了。所以,現代科學的健身養生觀首要應該做到生理和心理的協調健康。

      ★社會適應能力

      WHO在強調適應能力的同時,把社會適應能力單獨提出來,這說明社會適應能力這一條件在健康標準中的特殊意義。據WHO統計,全世界由于不適應社會造成自殺死亡,每年大約有100萬人,其中70%是抑郁癥,患病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美國為5%-7%中國為4%。WHO認為,在21世紀患抑郁癥將是心腦血管病后全球的大病,將有1.5億人,占人口4%。抑郁癥除生理性原因和遺傳因素外,主要是適應社會能力差。

      現代科學養生觀認為,社會壓力對人的健康有密切的關系,如果你被社會事件壓倒,常常處在一種消極和抑郁的心理狀態,就會危害身體健康,導致一些疾病的產生,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癌癥等。如果你能頂住壓力,化解壓力,及時調節好自己的心態,危害健康就會減輕。身體健康是第一位,心理上則要淡泊名利,要知足常樂,只有很好的適應社會減少心理壓力,才能達到身心統一健康的目的。

       

      ★順應自然環境

      隨著自然環境問題的日益凸現,現代人逐漸認識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意義?,F代科學養生觀已經把自然環境的因素納入到它的健康模式之中。

      如果一個人在正常情況下沒有病,但一到八、九月份或花粉多時就過敏犯病,或者在季節交替時就容易感冒,或出行、少量運動時就氣短,抽筋等,這些不能適應自然的情況都屬于不健康或者亞健康的表現。

      另外,順應自然環境還包括保護自然環境、減少大氣污染、減少水質污染、不亂丟垃圾、不污染環境、杜絕食物中的化學物質、順應自然規律等,使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得到緩解,還我們大自然以清新干凈。 

      所以現代科學的養生觀應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和順應自然環境四個方面,只有做到這四個方面的統一協調方可以稱之為現代科學的健康養生觀念。

       

      ▲中國傳統養生的指導思想

      ★心身統一&性命雙修

      中國養生科學認為,在人體這個大系統中,最大的兩個要素就是“心”與“身”,這二者的統一構成了人的正常生命活動。養生所追求的正是心身平衡的最佳狀態。

      1、存心養性,追求精神的修養。

      古代養生中“心”的涵義,主要是指人的思維器官和人的意識。如《孟子·告子上》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边@里明確指出感覺器官只是人和外物相接觸的媒介,只起引導作用,而不能思考,思維器官則是專門進行思考的,這個思維器官便是“心”。

      《管子·心術上》說:“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闭J為在人的思維活動中,心處于“君”的地位,九竅則是各司其職的“官”。

      《素問·靈蘭秘典論》也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笨梢?,心就是意識。心的修養也就是精神一類的修養。關于“性”。古代養生中也就是指精神一類的東西。如《玄膚論》說:“性則神也?!薄鹅`源歌》說:“神是性兮氣是命?!薄段湫g匯總》說:“性之根謂神?!笨梢?,存心養性乃為養神之道,深受古代養生家的重視。

      現在有人將古代一些注重精神修養的理論通通斥之為唯心主義的東西,是過于簡單和武斷了。因為精神對于物質具有反作用人的心理因素會影響人的生理功能。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在傳統養生領域提出了“存心養性”、“修心煉性”和“明心見性”的理論,強調了一個“性”的修養問題。

      2、修身立命,追求形體的修養。

      如果我們把“存心養性”看成是一種精神修養的話,那么,修身立命則屬于形體鍛煉的范圍。身、命是什么?身、命是人之本體,身、命是物質。

      《玄膚論》說:“命則精與氣也?!币虼?,修身立命與存心養性不同,存心養性在于得道,以道全形,而修身立命則在于有術,以術延年。那么,修身立命應該有哪些術呢?這在養生領域可謂是眾說紛紜。然而,歸納起來不外乎于兩大要術:一為呼吸鍛煉法,一為肢體鍛煉法。呼吸鍛煉法,古人稱“行氣術”。肢體鍛煉法,古人稱“導引術”。一般說,道教的修身立命偏愛于行氣術,所以《抱樸子》中介紹有“胎息行氣法”、“內視行氣法”等。醫學的修身立命偏愛于導引術。所以《諸病源侯訟》中介紹有導引法1000多種。

      3、性命雙修,延年益壽。

      盡管在中華養生上有“養性”、“養命”之別,但是在人體這個系統中,性和命是難以分割的。清人顏元說,“形,性之形也,性,形之性也”。認為:“性無命而不立,命無性而不存”。正因為性與命是人的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所以古代養生強調身心兼備、性命雙修,即所謂:“形性不二,心身一也”?!段湫g匯總》說:“如果求大道旨趣而歸不求有功黨,則必需性命雙修不可?!眲⒁幻饕苍凇段蛘嫫分凶髯⒄f:“性命必需雙修?!?nbsp;總之,“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因此,人的養生既要養形又要養神,既要修性又要修命。只有形神兼備、性命雙修,才能使人體得到和諧統一的發展而益壽延年,這便是傳統養生得出的重要結論。

       

      ★多維一體&防治于先 

      傳統養生認為,人的養生活動應該是多維、立體的人類生命建設工程。也就是說,人的養生應該是一個綜合治理的過程。盡管中華養生也承認一維的養生,亦能獲得強身健體的效果,但是這種效果只能是一等于一。而如果采用多維的方式,去企求綜合的效益,那么,其中的一維效益就會發生增值的現象,即一大于一。這恰恰與現代系統論的一個基本定理向吻合,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在中國古代雖然未能有養生家直接提出過“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定理,然而對于這一定理的運用,卻是很早就被人們注意到的。

      如《荀子·修身》說:“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知和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睆亩岢隽恕笆筹?、衣服、居處、動靜”四維一體的養生主張。

      又如《顏氏家訓》提出的是愛養精明、調護氣滿、慎節起居、均適寒暄、禁忌食飲、將餌藥物的六維一體的主張。

      《千金要方》中更是發展到了“十維一體”的理論,提出養生之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

      當然,由于各自認識的不同,所以古代養生家提出的有關多維的具體內容也是不同的。

      如老子指出的多維內容是:小語、少記、不怒。老子說:“眾人大言,我小語,眾人多煩,我少記,眾人悸怖(恐懼),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淡然無為,神氣自息,以為長生不死之藥”。

      而白玉蟾提出的多維內容則是養氣、養性、養德、養道四項,他說:“薄滋味以養氣,去嗔怒以養性,處卑下以養德,守清凈以養道”。

      《禁忌篇》則認為,所謂多維包括起居、導引、行氣、補瀉、勞逸、草藥等幾項。

      《禁忌篇》說:“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日常生活)有至和之常制,筋骨有偃仰(游樂)之方,閑邪(防止邪惡)有吞吐之術。流行營衛(血氣之作用),有補瀉之法,節宣(節制宣泄)勞逸,有予奪之要。忍怒以養陰氣,抑喜以養陽氣。然后先將草木以救虧缺,服金丹以定不窮(不陷于困境)。

      養生之道,盡于此矣?!比欢?,不管人們的思想認識有著何種差異,但是一點是非常明確的,即強調養生活動的多維一體。

      防治于先祛病延年。如果用系統的觀點看,防與治亦是身體養護中的兩維。一方面是防,一方面是治。首先是防先于治,以防為先,以治為后。

      如《黃帝內經》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虿∫殉啥蟛≈?,亂已憂而后治之。臂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來亦晚乎!”

      《抱樸子·別旨》也說:“療未患之患,通不和之氣?!?/span>

      這種以防為先,以治為后的理論,正是“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在中華養生中的具體體現。難怪《千金寶要》要這樣評論養生的層次:“思以謂知病于未病之前者,此上智之所能也,知病于欲病之初者,此中智之所及也,若夫已病而求醫,則常情同然,不必論其智也不智也?!边@種防先于治的思想在《壽親養老新書》中說的更加明白:“善服藥者,不如善保養?!笨芍^一針見血,直截了當。防于先,治亦于先。雖然古代養生認為:上智者防先于治。然而,療疾是養生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中華養生又提出,治亦于先。即對發生的病兆要早防早治。正如《史記》所云:“預知微,能使良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治也”。因此《黃帝內經》說:“善治者,治皮生;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主張將病兆消滅在萌芽狀態。其實,中國傳統養生正是這種“防治于先”思想理論的結晶和產物。

       

      ★天人合一,養其自然

      中華養生提出的“天人合一”,天,在中國哲學上的涵義是多方面的。

      可以是指物質的、客觀的自然。如《荀子·天倫》說:“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是之謂天?!?/span>

      也可以是指世界的精神本原。如《孟子·盡心上》冰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倍B生中的天,其涵義則是泛指人體的外環境。它既包括自然界,亦包括人類社會。所以,“天人合一”的概念,在養生上是指人與自然的統一和人與社會的統一。

      人與自然的統一。系統理論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把自然界看成是一個大的系統的話,那么,人則是自然界這個系統中的子系統。也就是說,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活動只是在自然界萬物生生化化的背景下進行的。正如《黃帝內經》所云:“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庇终f:“人以天地氣之在,四時之法成”?!豆茏印葮I》也說:“人之天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為人?!奔热蝗耸亲匀唤绲囊徊糠?,是宇宙大系統中的子系統,因此,人與自然之間就必然存在著聯系,而正是這種聯系, 導致了中華養生學得出了如下結論:天人合一則壽,天人分離則夭。

      人與社會的統一。人有兩個最基本的屬性,一個是自然的人,一個是社會的人。

      《荀子·王制》:“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為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合,和則一,一由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嗜松荒軣o群?!痹谶@里,荀子明確的指出了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人的生活離不開社會的環境。

      因此,人的生命活動也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而社會的各種因素也就必然要對人體產生影響,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反映,由此也就產生了不同的養生效果。

      如有些人能“美其食,任其服,樂共欲,高不下相幕”。即做到無論吃什么飲食者覺得甘美,無論穿什么衣服都感到舒適,對各種風俗習慣都能適應,無論職位高下都不互相傾慕,任其自然的發展,順應社會環境的變化。正所謂“入鄉隨俗”,心胸坦然。

      而有些人則不然,他們對于不可能達到的目的愛之過激,拼命追求,或者對人對事嫉恨于心,耿耿于懷。結果超過了自我身心的承受能力,影響正常的生命活動過程,甚至會引起疾病,成為早衰。所以《黃帝內經》:“暴樂暴苦,始樂后苦,皆傷精氣”?!稘健氛f:“因事有所大驚,或聞虛響,或見異相,登高涉險,驚忤心神,氣與痰郁,遂成驚悸?!蹦敲?,在這個復雜的組合體中,作為其中的一分子的個人,要提高對社會不良刺激的適應能力以獲得養生最佳效果。

       

      ▲國外養生

      其實養生不僅是在國內,在國外如今同樣注重養生。德國一位醫學專家經過數十年的研究,最近告誡中老年人:想健康長壽,務必動用“保、活、轉、參、睡、調、聽”這七個字。

      “?!奔幢3执竽X的活力用進廢退,故中老年人要多用腦,如堅持讀報看書,繪畫下棋,培養各方面的興趣愛好。研究表明,一個經常用腦的65歲老人,其腦力并不比不愛動腦的35歲的青年人差。

      “活”是指活動手指俗話說心靈手巧,經?;顒邮种?,做兩手交替運動可以刺激大腦兩半球,有健腦益智、延緩大腦衰老的作用。

      “轉”即轉換不同性質的運動在較長時間的單調工作或讀書、寫作后,應及時轉換另外不同性質的活動,使大腦神經松弛而不過分疲勞,使腦力保持最佳狀態。散步、做體操等是較好的轉換活動方式。

      “參”即參加社會活動和體育活動結交年輕朋友,以接受青春活力的感染,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脫離孤僻的生活環境。積極有趣的體育活動,可促進疲勞消除,體質增強,身體更健康。

      “睡”即睡好覺,保證睡眠充足中老年人要學會有規律地生活,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證一天有8小時(老年人10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

      “調”是調節飲食做到粗細混雜,葷素搭配,兼收并蓄,多吃維生素和礦物質豐富的紅棗、牛奶、豆漿、蛋黃、桑葚、芥菜、芝麻、胡桃仁、百合、豬腦、豬心、木耳以及大部分蔬菜水果;少吃些動物脂肪和含糖類食物。

      “聽”即聽優美動聽的歌曲優美的旋律可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使人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歡樂感覺。

       

      ▲我國國民所面臨健康的新形勢:

      青年“不青”、中年不“中”、老年不“老”

      年輕人是最不重視健康的人。有些年輕人,起居無常,早上不起,晚上不睡,飲食不節,早飯不吃,晚上大,生活雜亂無章,情緒喜怒無常,有的還有不良習慣:抽煙、酗酒、吸毒、賭博等。

      中年是國家的棟梁、社會的中堅、家庭的核心。在家要養老育小在事業上承上啟下。但在健康方面存在誤區不重視、不愛護自己的健康把健康交給醫生、交給藥物、交給保健品。

      當前老年人對健康的態度有很大的進步,飲食起居都很注意,經常進行晨練、晚練等各種鍛煉。在全國健身運動中起了帶頭作用。

      青年學生所面臨的健康威脅:學習任務重、科研壓力大、作息不規律、運動鍛煉不到位、膳食結構不合理、就業有壓力、個人不良習慣。

      亞健康—年輕人所面臨健康問題。在我國約有70%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這是醫學權威機構對33座城市的專項調查得出的驚人結論。亞健康是一種不穩定狀態,具有雙向性,若聽之任之,就可能向疾病狀態轉化。誰的健康意識提高了,誰就具備了擺脫亞健康,將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的能力。

       

      ▲傳統醫學中的“亞健康”

      精神緊張,焦慮不安;孤獨自卑,憂郁苦悶 ;注意分散,思考膚淺;

      容易激動,無事自煩;記憶閉塞,熟人忘名;興趣變淡,欲望驟減;

      懶于交往,情緒低落;易感疲勞,眼易疲倦;精力下降,動作遲緩;

      頭昏腦脹,不易復;久站頭暈,眼花目眩;肢體松軟,力不從愿

      體重減輕,體虛力單;不易入眠,多夢易醒;晨不愿起,晝常打盹;

      局部麻木,手腳易冷;掌掖多汗,舌燥口干;目干低燒,夜常盜汗;

      腰酸背痛,此起彼安;舌生白苔,口臭自生;口舌潰瘍,反復發生;

      味覺不靈,食欲不振;反酸噯氣,消化不良;便稀便秘,腹部飽脹; 

      易患感冒,唇起皰疹;鼻塞流涕,咽喉腫痛;憋氣氣急,呼吸緊迫;

      胸痛胸悶,心區壓感;心悸心慌,心律不整;耳鳴耳背,易暈車船。   

       

      ▲科學的養生觀

      近年來,中醫養生熱如火如荼,養生熱一浪高過一浪,各類養生理念和方法五花八門,讓人無所適從。面對令人應接不暇、眼花繚亂的養生市場,到底哪種養生方法好呢?這是許多群眾最困惑和費思的問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適合自己的才是好的養生方法。在重視養生的同時要樹立科學的養生觀。 

      適度

      無論哪種養生方法,適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所謂適度,就是要恰到好處。簡言之,就是養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過分注意保養,則會瞻前顧后,不知所措,稍勞則怕耗氣傷神;稍有寒暑之變,便閉門不出。以為食養可益壽,便強食肥鮮;恐懼肥甘厚膩,而節食少餐,如此等等,雖然意求養生,但自己卻因養之太過而受到約束。這也不敢、那也不行,不僅于健康無益,反而有害。所以,養生應該適度,按照生命活動的規律,做到合其常度,才能真正達到“盡終其天年”的目的。

      全面

      中醫在天人合一原則下,講究養神保形、養形護神。因此,養生應注意不要過偏。過偏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認為“補”即是養。于是,飲食則強調營養,食必進補;起居則強調安逸,以靜養為第一;為求得益壽延年,還以補益藥物為輔助。一種情況是認為“生命在于運動”,只強調“動則不衰”,而使機體超負荷運動,消耗大于供給,忽略了動靜結合,勞逸適度,同樣會使新陳代謝失調。此二者雖然主觀愿望是想養生益壽,但結果往往是事與愿違。所以,要從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著眼,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 

      靈活

      當前的中醫養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說啥好了就一哄而上,比如“生吃泥鰍”、“綠豆湯養生”等等一度風靡全國。其實,中醫認為生命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過程,因此講“三因”原則,即“因時、因地、因人”。所以,盡管中醫養生方法多種多樣,但運用中取決于不同人在不同時間或不同地域身體的多種變化,最忌一概而論,千人一方。晉代葛洪所著《抱樸子·內篇·微旨》寫道:“凡養生者,欲令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修偏一事,不足賴也?!闭?/span>中醫學的這種時態的觀點,指導著古往今來的中醫養生理論與實踐經久不衰。因此,中醫養生不能“本本主義”,把一種養生理論當作“萬能定理”生搬硬套是不可取的,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持久

      養生保健不僅要方法合適,而且要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達到目的。當前五花八門的養生“學說”,抓住人們病急亂投醫、一勞永逸的心理,紛紛推出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誤導欺騙患者。中醫養生與西醫的健康體檢有本質的不同,它不是隨機性、突擊性的有病早治、無病早防,它是一種生活之道,告訴人們要“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時刻順應自然,注意養生防病,把養生保健融入于生活之中,全天候關注健康,防患于未然。

      它比西醫的亞健康概念還超前,對亞健康,儀器盡管檢查不出來指證,但實際上已處于健康的臨界值,而中醫治未病在健康的狀態下已未雨綢繆,積極預防。由此可見,中醫對于健康的關注,完全是動態的,是長久堅持不懈的,決不是依據一時的“健康體檢”,也不仰仗形體“各項指標正?!?。也就是說,保持健康和防治疾病都是一個堅持不懈的過程,一時一法解決不了問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是養生,一勞永逸、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更不是養生,也不存在。

      有制

      一些所謂的“養生大師”為了招搖撞騙,往往故弄玄虛,把自己的“學說”吹捧得神乎其神;甚至現代醫學無法治愈的疾病他們也能輕易治愈,讓一些患者信以為真,從而放棄治療,停止吃藥,結果造成病情惡化而上當受騙。

      中醫養生確實既適應于疾病預防,也適應于疾病康復,但養生只是讓人體少耗元氣、補養元氣,是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個必要條件,絕代替不了正常的治療,糾偏除弊必須靠治療。孫思邈說過“安身之本必資于食,救疾之速必賴于藥”。因此,有病必須去治療,說中醫養生能代替正常治療的“學說”都是離譜的歪理。

      遵道

      我們大眾熱衷的中醫養生往往停留在術的層面,而忘記道,把健康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一器一物或一方上。中華養生之所以稱為養生之道,不稱養生之術,是有道理的。中華養生的靈魂,在于其是生活之道,與生活水乳交融。所謂道,就是規律,其最大的規律就是天人合一,具體說就是自然大宇宙,人體小宇宙,人體小宇宙時刻要與自然大宇宙的生長化收藏規律相適應。

      術應服從道。如果養生只是重術輕道,甚至道和術相割裂對立,再好的術也是枉然。比如:一年四季生活在如春的空調房間,全違背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晝伏夜出,通宵達旦加班或娛樂,全違背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有再神奇的靈丹妙藥,也回天無力。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對人的健康和壽命來說,生活方式行為起的作用占60%,居于主導地位,醫療僅占8%。只要有效改善生活方式,80%的心臟病和糖尿病、70%的中風、50%的癌癥都可以避免。

       

      ▲影響健康的原因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12項影響健康因素有哪些?

      ○營養不良;○不安全飲用水,不良環境衛生;○不安全性行為;○家庭和個人衛生;○吸煙;○職業病危害;○飲酒;○高血壓;○缺少體力活動;○藥物濫用;○空氣污染;○交通事故和暴力。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向世界宣布,個人的健康和壽命 60%取決于自己

      世界衛生組織對影響人類健康的眾多因素進行評估的結果表明, 遺傳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居首位,為15%;膳食營養因素對健康的作用僅次于遺傳因素,為13%,遠大于醫療衛生條件因素的作用(僅為8%)。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向世界宣布,個人的健康和壽命 60%取決于自己,15%取決于遺傳,10%取決于社會因素,8%取決于醫療條件,7%取決于氣候影響,而取決于個人的因素中,生活方式是主要因素。健康是人人都追求的,健康是身體與心靈的一種和諧的平衡狀態。

      人的健康分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健康 3個層次,并且后面的健康層次是以前面的為基礎,而發展的更高級的健康層次。

      怎樣才算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制定了著名的人體健康十條標準: 
          ○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而不感到過分緊張。 
          ○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于承擔責任,事無巨細不挑剔。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應變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 
          
      ○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體重得當,身材均勻,站立時頭、肩、臂位置協調。 
          ○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牙齒清潔,無空洞,無痛感;齒齦顏色正常,不出血。
          ○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肌肉、皮膚富有彈性,走路輕松有力。
      ●生理健康層次,是指人體的組織結構完整和生理功能正常。

      ●心理健康層次,心理是否健康, 有三項 “基本原則”:
          ○心理反映客觀現實,無論在形式或內容上均應同客觀環境保持一致;

          ○一個人的 認識、體驗、情感、意識等心理活動和行為,是一個完整和協調一致的統一體;

          ○一個人在長 期的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個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社會適應健康層次, 則是指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適應程度,包括職業角色、家庭角色及學習、娛樂中的角色轉換與人際關系等方面的適應。
          

      我國傳統醫藥學歷來重視“不治已病治未病”,如《內經》中所說的“上工治未病”等,強調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醫學觀點,并具體體現在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后防復三個方面。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和人們健康觀的不斷發展,醫藥學研究的范疇也由過去單純的疾病治療,轉變到發展預防醫療技術或防治及康復并重的理念。在這方面,我們還有許多的路要走。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從未病到已病,從未成形到已成形。按照現代醫學的說法,就是任何一個器質性的病變,都是從功能性(非器質性)改變的階段發展而來。在非器質性的階段治療較為容易,一旦進入器質性損傷的階段,治療就困難多了。
      因此,為醫者不但要善于治病,更要善于識病。在疾病早期,若病人能早期就診,若醫生能發現它、截獲它,使它消于無形, 這是一種本事。像扁鵲望齊侯之色一樣,病早期僅有表面征象,及時進行治療,應該不費吹灰之力。見微知著,防微杜漸。等到晚期癌癥了,
      到了器官器質性病變階段,器官功能已衰竭喪失,你才發現它,又有多少意義呢?
           

      ▲營養素的保健作用及食物來源

      食物中含有能被人體消化、吸收的成分,并有一定生理功能的物質被稱為營養素。人體需要的營養素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礦物質、維生素及水等。這些營養素都有自己獨特的營養生理功能,在人體代謝過程中又相互密切聯系,共同參與和調節生命活動。營養素是構成食物的基本單位,任何一種食物不可能含有各種營養素,所以,人必須每天進食多種食物,以保證獲得足夠的營養素,這樣才能滿足人體的需求,才能維持人體的健康。下面主要介紹維生素、礦物質及蛋白質的保健作用及其食物來源。

      維生素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有機物質,它可以調節代謝及輔助已消化的食物進行生化反應,并釋放能量。維生素被稱為微量養分,因為人體正常情況下對它的需求量極少。不過,某種重要的維生素即使只是稍稍短缺,也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在多數情況下,維生素不能在人體內產生或合成,而以自然狀態存在的維生素只是微量地存在于天然食物中,因此我們需要從天然食物或營養補品中攝取維生素。

      維生素有兩大類,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前者必須依賴大量的脂肪和礦物質才能被消化系統適當地吸收,而且它們最后會貯藏在肝臟之中;后者過量時會隨尿液排出體外。由于水溶性維生素無法儲存在體內,因此,必須每日補充。

      礦物質是自然產生的化學成分,大約有18種必需的礦物質在維持人體的健康和調節人體的機能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們是牙齒、骨骼、血球和軟組織的主要成分,同時對于體液中恰當的組成、細胞和肌肉的正?;顒右约吧窠浌δ艿木S護等都極為重要。

      人體每日需要的必需礦物質由數百毫克到數克不等,因此礦物質可以分為兩組,多量礦物質及微量礦物質。多量礦物質包括鈣、鎂、鈉、鉀、磷;微量礦物質包括鋅、鐵、銅、錳、鉻、硒、碘。雖然人體對微量礦物質的需求量很少,但它們對健康很重要。因為礦物質主要是貯存在骨骼與肌肉組織中,如果服用極大劑量,很可能導致礦物質過量,并且如果長期大量服用,也會導致毒性累積。

      蛋白質是人類及所有動物賴以生存的飲食要素。所有的生物,其結構主要是由蛋白質提供。人體中的肌肉、韌帶、肌腱、器官、腺體、指甲、頭發、體液(膽汁及尿液除外)等均由蛋白質構成。

      實際上,人體需要的不是蛋白質本身,而是構成蛋白質的物質——氨基酸,氨基酸與氮結合可以構成上千種不同的蛋白質。目前人們所知的氨基酸有22種,其中8種為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與其他氨基酸的不同處在于它們不能在人體中自然合成,而必須從食物及營養補品中獲得。每一種氨基酸都有它特定的功能,并且是預防各種癥狀發生所需的物質。

       

    1. <thead id="phy77"></thead>
      <sub id="phy77"></sub>

      <blockquote id="phy77"><del id="phy77"><legend id="phy77"></legend></del></blockquote>
        国产精品99精品无码视亚